你一定聽過這則故事:負責教學成效考察的督學問學生:「誰燒了阿房宮?」學生恐懼著回答:「報告督學,不是我!」督學責問老師:「你是怎麼教的?學生竟然說不是他燒了阿房宮!」老師義正辭嚴回答:「我的學生一向誠實;他說不是他燒的,就不是他。」督學只好向校長告狀。校長微笑回答:「愛的教育啊!燒了就算啦!再蓋一間不就得了?」
責任帶來壓力,但不擔負責任,也就沒有榮譽或其他實質好處。一般所謂的卸責,其實只是怕負面的評價與責難而已。但這和施用戰術的頻率有什麼關係嗎?
極少下明顯可見的攻擊戰術,就化表教練閒閒的嗎?要贏得一場勢鈞力敵的比賽,其實真的是不容易的。從賽前情資分析、戰略布局,到實戰每一個投打對決的防守布陣,無一沒有教練團的智慧在裡頭。但一旦失利,球迷會直接歸因於印象最強烈的部分。
頻下戰術,並不是說教練想讓人知道他有在做事。人性是什麼?一壘有人,不施用戰術來強攻。直接長打甚至能創造大局,球迷固然興高采烈,但不但想到或記得是攻擊策略積極帶來的好結果。如果被雙殺斷送攻勢呢?再怎麼理性的人,都會油然生出「啊!不如觸擊推進就好了!」的感慨──其實我也是這樣。
就像三壞球沒好球時,逮住當然好球,將球擊往月亮,球迷放煙火;可是如果打出不營養的小飛球,就會想「啊!凹一下,可能……」──其實我也是這樣。
也就是說:施用戰術,就是「我盡力了」的代名詞。但會不會其實是我誤解了,這本來就是這些教練們本來就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思維?
當然不無可能,但這卻更可怕。打從二十幾年前起,台灣棒球屬於「什麼路線」,一直是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記得好像最後的結論是:台灣已脫離日式風格,但東方人體格又不適合全盤打美式強力風格,所以咱們走的是「美日混合風」。
這就像「符合中國的社會主義路線」一樣,要走就走吧。是不是名實不副,或有沒有實際上矛盾之處,心照不宣就好。棒球是一種基礎於機率的運動,不會因為你採什麼路線而傾斜左右勝負的因素天平。如今,強打出身的教練因為長打者太多,而要首席強打勤練觸擊,而巨投出身的教練卻認為投手卯起來練投才對;甚至還有認為輕輕投降低球速就是變速球的投手教練。如今小便球橫行,也是剛好而已……
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The En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