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進戰術,當然不只有「以下點點點」而已。之前我們對效率的計算,假設前提還是戰術成功喔!世事無絕對!就讓我們把觸擊啦!打跑啦……攏在一起,看看裡頭有什麼風險。

 

 戰術大量施用,原則上出現在打擊爆發力普遍不足的環境;日本青棒即是一例。所以當千川高校一、三壘有人時,球評馬上列出許多可施用的戰術可能性。但古賀教練聽了後卻心想:「咦!不能靠全壘打來得三分嗎?」

 

 這就是棒球戰術與戰略思維可以差距很大的原因。可以素養豐富到大玩魔術,也可以簡單到只會四則運算就好。

 

 根歸究柢,一切還是來自於「基本功」這名詞的濫用。所謂基本功,指的是守備、打擊、戰術上動作、理解等能力的純熟,但現在球評們卻無限上綱到「只要這樣,就該哪樣……」

 

 二人出局前,三壘有人,得分機率當然高,但卻不是「基本」上一定會發生的事──難道守備一方都是死人?近年來大家看了很多洋基隊的比賽,如果洋基隊常做不到的事,為什麼對台灣球隊反而是基本?換個方向想:洋基隊雖然不夠基本,但常瞬間暴衝擊沉對手,台灣球隊可做得到?

 

 對,因為投手也不是死人,所以觸擊成功不如想像中「基本」。一點再點失敗的畫面是很常見的。然後往往會出現兩個畫面:一個是被迫將棒子扛起來,在極度不利於打者的球數下出局;一個是教練老羞成怒、吃了秤砣鐵了心,非給我點不可。然後打者應聲出局……可以說:所謂觸擊,本身是種示弱;希望能在有所犧牲的情況下撈點好處。換句話說:這簡直是在幫對方剛被上壘、芳心大亂的投手的忙,應該詳查教練是不是有賣台的可能性。

 

 那麼,跑打吧!也有可能擊出適時安打,妙不可言。但機率與打者揮空(對!投手不是死人)、跑者出局也差不多而已。而那些所謂「好哇!打者雖然出局,但掩護跑者推進」的畫面,其實就隱藏了硬施戰術,讓打者不管來了什麼球都非出棒不可,導致打擊結果不佳的因素。

 

 就成功機率而言,跑打畢竟是比觸擊積極、具破壞力且有效許多的戰術施為。那麼,更積極點,盜壘吧!提到盜壘,當然不能不提「盜帥」。林易增在職棒生涯總盜壘成功率是0.69。雖不能說是給他盜到一個狗吃屎,但就效率而言,是完全划不來的。算算看吧!這就等於是每上壘10次,就有3次必須對投手說:「誤會一場,我回去了。」

 

 然後,其實林易增上壘率只有0.333,本該好好珍惜才是。這麼一換算,就等於是該球員每100次打擊,大約只有22次為球隊創造堆壘績效。然後盜壘成功了呢?不還是回歸之前討論的:等火力嗎?

 

 所以想打得像天使,並不是在形式上模倣就行,而是必須由成功率來精算得失;簡單說:就是先照照鏡子。也就是說:即使再怎麼全盤符合小球精神,也未必能達到小球效果。

 

 很久以前有部好看的電影叫《芝加哥打鬼》(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如今怎麼找都找不到。忘了當初為什麼會覺得很好看,但印象深刻的是:那時候的殭屍,走起路來像月球漫步,真奇怪怎麼會有人蠢到被活逮吃掉!

 

 也就是說:戰術成功時,看起來神奇得彷如變魔術;失敗時,卻又一無是處。為什麼如此?除了是棒球女神Probability在作怪之外,一個很大因素,就是不尊重對手。

 

 各種戰術施為的成功率,其實起碼一半是由守備員決定的。遇上普普的對手──比如我來當捕手,真是可以用二壘洞開來形容。所以在遇上弱對手時,戰術施為暢快如意,其實就是在吃對方的豆腐。

 

 但這種思維如果根深蒂固了,遇上實力相當的對手,所謂戰術者也,自殺是也!將對手當成是愚蠢的活死人,難免,或時常就會有被逮去活活吃掉的時候。更何況,遇上更強的對手時,違逆、放棄棒球女神Probability可能帶來的奇蹟,希望用所謂保守,其實是用增加自己出局數、放棄打擊威力來換取很難守得住的小小分數。這……這種算法,難道也是建構式數學害的嗎?

 

To be continu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WLEOLION 的頭像
    NEWLEOLION

    LEO的圓球看熱鬧

    NEWLEOL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