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謂「象棋式」各有功能的思考,其實具體呈現在傳統所謂「打擊線」的觀念裡。

 

 第一棒:上壘率高(打擊率高、選球精等因素)、腳程快。

 

 第二棒:類似第一棒,但能力略遜。

 

 第三棒:長打能力比前三棒強,速度也不致於太慢的強打者。

 

 第四棒:各項打擊指標綜合起來,最具指標性的強打者。

 

 第五棒:類似第三棒,又稍微差一點;但長打能力強於一、二棒。

 

 第六棒:長打能力強(打中的話),但速度不快;打擊率、上壘率也稍低。

 

 第七棒:所謂「第二個首棒打者」;意思是主將排完之後,他最適合當第一棒或第二棒。

 

 第八棒:腳程慢、打擊不佳;通常因守備位置而能佔一席之地的打者(如捕手)。

 
第九棒:綜合打擊、守備各因素,先發名單中最弱的打者所以如果沒有DH制,就排投手──當然業餘棒球投手往往是強打,不在此限)。

 

 當然這只是個原則,也有各種變化。像為了增加首席強打的打數與後頭有保護,排在第三棒也很合理。至於什麼第九棒排伏兵,又或者什麼可以來銜接第一棒(廢話,不然要銜接誰),聽聽就好。

 

 為什麼呢?因為愈強的棒次,愈應該增加打數,所以該排在前頭。至於打擊實力平均貧弱的球隊,其實第七棒之後,怎麼排都沒關係。所以千川高校古賀教練騙想搶主將位置的木根龍太郎說:「因為你最強,所以排第一棒呀!」

 

 其實打著打著,界限就會慢慢模糊。如果說第二棒主要任務是助攻壘上的首棒給後面的強棒來打點,那如果第一棒上不了壘或那時候已經二出局了,該做些什麼呢?所以說,視狀況,任何棒次都有可能負有該局首打數、助攻,或打點的任務。

 

 所以這傳統所謂的打擊線,最重要的目的,還是在於「先發制人」;藉先馳得點來取得優勢。所以所謂圍棋或象棋思考,其實是一種本於攻擊實力的思考。打擊力薄弱到可以排出這麼明顯分野的陣容,賦與各功能來求取機率,也無可厚非。但在職棒或國家隊這樣的層級,便必須尊重實際機率上狂用戰術無益的事實,將打擊火力效益發揮到極致。盡量縮減冒風險且即使成功也得分不高的空間。當然在緊要關頭弱棒助攻給強棒來打也無可厚非,但說穿了也是一種「賭」而已。更何況,千觸萬擊,希望陳金鋒在得點圈有人且一人出局的情況下上場,又怎知他不會被保送?而下一棒被雙殺?除非對第二棒(像林威助呀)真的這麼沒信心。

 

 職是,圍棋心態不是不好,而是要下高領域的圍棋,尊重出局數的珍貴,與每個人所代表的可能性。退而求其次,是下象棋,依強弱之分來決與助攻與否。更等而次之的,是下像我這種實力的圍棋:不管是誰,教練都要先用戰術來干擾他的打擊專注力與成功率。

 

To be continu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LEOL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