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保齡球各種球路的入門概念,首先先談台灣球友使用比例高達60%以上的飛碟球。但提到飛碟球,心中就湧起一股淡淡的哀傷;不由自主想起「飛碟公主」、「漂亮寶貝」曾素芬。

  畢竟,即使在陳建二以至於馬英傑、楊振明等高手藉飛碟球揚名國際時,我也和大部份堅持傳統球路的球友一樣,認為這是「人行邪道」。是後來台灣惟一入選世界保齡球名人堂女子選手的曾素芬掀起的旋風,才讓我開始認真的研習這種球路。

  小新!打起精神來!回歸正題。飛碟球,無論是台灣叫UFO,或國外叫做Helicopter,都看得出來,這種球路的特色,就是約略水平的轉呀轉。 飛碟球絕大部份基本動作與打直球等傳統球路無異。主要差別在於當球鐘擺至最低點時,掌心朝下,然後拇指大約在六點鐘方向,將球順勢推出。

  其中有幾點要注意:

  傳統球路,即使是重球,整個投擲過程也不能為了怕掉球而將拇指摳緊。飛碟球恰恰相反,在出球時,有「彈出」動作的中指與食指要保持輕鬆。一般剛學的球友往往會為了增強威力與速度,在翻腕時猛力將球擲出,這是不正確的。應該要與打其他球路一樣,在中指與食指彈出後,拇指在推的狀態下,完成整個延伸動作(Stretch)。「順」,才能打出真正具有破壞力的飛碟球。

  也有些初練的球友,因為還不熟稔,打出去的球往往真像飛碟一樣亂竄。為了維持還算可以的分數,撿Spare時,改打穩定性高的直球或小曲球。然而,飛碟球與直球,出手節奏存在著難以度量的細微時間差,如果說能練到適應,那不如將這些時間與心力用來增強飛碟球的穩定性。

  我想:飛碟球應該找不出真正的發明者。時間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台灣──尤其是中南部,幾乎不知標準上油方式為何物。尤其是球的材質還不如今天這般講究,於是打曲球的朋友,往往怎麼打,球就是不會轉,真是打火大的。

  於是乎,有些人就不知不覺加強了翻球的動作。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人轉得太過頭了,但卻發現擊瓶效果極佳。就這樣逐漸傳開,以至風行草偃。但因為實在是未經過科學化研究的產物,所以各憑心法,即使到了今天,找了不同的老師,或許就會培養出不同概念。

  飛碟球之所以迷人,就在於能克服各種艱困球道,同時因為路線與直球無異,所以也不必像曲球選手那樣煩惱黃金進球點迷失;更不必苦於持重球的吃力。然而,現在到各保齡球館,打傳統球路的球友又多了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在世界保齡球壇掀起旋風多年後,逐漸驗證:在標準球道上,頂級高手較勁,飛碟球並不比曲球具有優勢。尤其是在曾遇到3磅14盎司的鎂合金球瓶時,飛碟球易於留下各式殘瓶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於是:科學化研究多年後,許多有關飛碟球的基礎認知逐漸翻新(但也不保證是絕對正確的)。

  以往打飛碟球,一般都使用12磅以下的輕球。現在有人認為:其實即使是打飛碟球,也應該要打重一點,才能增加能與重球選手抗衡的破壞力。但我是不鼓勵的。

  還有,過去一般人認為打飛碟球轉速(Spin)要強,球速要快。但逐漸發現:球速愈快、力道愈強,轟隆一聲全倒固然美不勝收,但留下5、8殘瓶的機率卻也大增。反倒是球速適中時,球作用於球瓶區的連鎖效應時間加長,全倒點反倒增多,全倒機率也較高。

  很多人認為打飛碟球容易造成運動傷害,這可說對,也可說不對。因為會造成運動傷害,往往來自於在技術與觀念不純熟時盲目追求轉速。想轉球,有三種選擇:以手肘當轉球基點,轉速最慢,但最不易受傷;以拇指為基點,轉速較快;以中指與食指為基點,轉速最快。如果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卯起來轉手腕,不受傷也難。

  我的想法是:在翻球時,想像以手肘為旋轉基點(手臂要打直),食指、中指彈出後,拇指以推或壓的感覺,順勢推出並完成整個延伸動作,就能達到飛碟球的破壞效果。如果Timing不協調、硬擲、延伸動作不完整,或球並未送遠,所謂飛碟球,全倒破壞力其實並不高於直球。

  飛碟球也和曲球一樣,講究到乾油區時的轉折(Break point)。以往由於門派紛立,以右手球員而言,球略右旋擊向Jersey Pocket固然好,左旋打到brooklynPocket也成。還慎重其事的稱這兩種球路為「退八股」(Back)與「連性」(Link)。

  仔細想想,所謂「連性」,其實就是翻轉不完全;球路介於小曲球與真正飛碟球之間。以右手擲球而言,當然擊中1、2進點時,也有全倒可能,但穩定練出球「退」向1、3進點,才是王道。當然隨著球道變化,球的轉折角度大小也可能不同。這時別想要改變翻轉度,只要考慮站位、落球點相對位置即可。  打飛碟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把妹時臨時起意到了球館,抓起公球,也能來這麼一下。但想進入Pro,還是要有自己專用球的好。一般鑽孔時會將球心(PIN) 擺在「赤道」的位置,這有助於球體旋轉(rolling)具破壞力的角度。

  一旦突破了初階段,就可以實際觀察球軸心的變化,並藉以調整。一般會貼所謂的「球花」。球花怎樣貼呢?打出一個滿意的球後,貼在「油線」的中分垂直線上。要注意:正式比賽時,這是不被允許的。

  一般而言,基本動作正確的話,一年半載工夫,靠飛碟球就能穩定的打下平均200左右的分數。曾素芬從第一次拿起保齡球,到當選國手,也只花了一年時間。加油唄!

  傷痛總會沉澱。本文無意詳述曾素芬隕落的過程,來讓萬一不小心看到的相關者勾起太多不堪回憶。但由此引起的聯想,更讓保齡球愛好者感傷。

  回顧我的保齡球記憶。台灣保齡球發展,竟隱隱然與曾素芬的崛起與隕落若合符節。曾經,永和中信保齡球館,打1局大約是20~25元。曾素芬時代,菁英盃等電視轉播收視者眾,保齡球館紛紛開設;即使在西門町頭都快頂到天花板的空間裡,也硬要開上一間。記得那時台北市林森北路、錦州街口,東光百貨對面的世界保齡球館,尖峰時段,甚至1局就卯起來要125元。

  之後,風潮冷卻了下來。保齡球館一間間倒閉。有的整館移往大陸,有的就地正法,頂掉無門,只好拆掉。保齡球壇,當然仍有人努力於世界球壇,但一般環境而言,又回歸普羅大眾的休閒娛樂,與「殺腳」謀生的世界。

  與其說是競爭太激烈,不如說是主事者(其實我不知道該是誰)與商業機構,未能利用那股旋風,形成運動與媒體、商業結合的固定體制。曾素芬,代表的是一種保齡球也可以有「明星」來吸引、帶動整個運動發展的可能性。那特定時空錯過後,台灣的保齡球界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有與台灣共同升級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LEOL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