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偶爾聽到林書豪該朝「組織型控衛」發展,或控衛首要工作還在於組織全隊的呼聲時,實茫茫然不知何指。

 什麼叫「組織型控衛」?若要從實際結果或數據上抓,大概只能說是不追求個人高得分,但助攻能力強且團隊戰績好吧?

 團隊戰績好,還存在太多其他因素。來看看助攻──當前聯盟助攻排行榜前10名,沒誰場均得分在10分以下;最低的是暴龍Jose Calderon的11.2分。然而高、低的標準,實在難定。誰是組織型控衛呢?不妨大家隨便舉個例子出來。

 事實上,尼克之外的29隻球隊,滿20場、場均至少25分鐘的主力控衛中,只有4個人場均得分未達兩位數──魔術Jameer Nelson(場均得分9.3分、助攻6.5次)、爵士Devin Harris(場均得分9.3分、助攻5次)、湖人Derek Fisher(場均得分5.2分、助攻3.5次)、小牛Jason Kidd(場均得分5.1分、助攻5.5次)。

 再看看東區,與第七種子尼克暫時都待在季後賽名單內的其他7隻強隊,主力控衛場均數據為13.35分、6.5助攻──沒誰讓純粹「組織型控衛」主宰大局。

 咱們用自己打籃球的經驗來思考就好。快速攻守轉換下的快速推進或長傳,又如籃下搶到進攻籃板時,難道還顧得上先認控衛呀?所以無論控衛自己決定也好,執行教練一旁手舞足蹈指示也罷,控衛「組織」攻勢的時機,存在於正常初落陣地,或前波進攻不順利(含未出手或出手沒進但搶下籃板),時間尚有餘裕時,大家緩口氣,將球交回控衛重新發動。那……不管是什麼型後衛,那時不比手畫腳組織一下,都不行吧?

 更常見的情況是:當控衛將球傳出去後,不管原先戰術如何安排,大家總要照著場上局面隨機應變。持球員如果屬於獨當一面,甚至是球評、主播常欽點「必須跳出來」型,切跑晃折騰好一陣子後,是投是傳,由他決定。舉個極端點的例子──Fisher當年將球吊進禁區給Shaquille O’Neal,或現在將球交給Kobe Bryant後,你說誰才是組織者呢?

 Bryant場均助攻數5次,和Fisher幾乎不相上下,但助攻/失誤比1.27,比林書豪「正式」打了這9場的1.64還糟糕。再參酌進攻參與率──Bryant高達37.84%,而林書豪為30.94%,便知道正常情況下,最能讓陣形運轉起來的,是控球者(不管是不是控衛)的持球運動、破壞、投籃能力……失誤自然也隨之。Steve Nash繞後門深切禁區,東繞西閃時,不管出手或分球,哪還有閒情組織啥呀?自然就是美!但究竟結果美不美?就要看隊友能力,與大夥兒平常培養起的默契來決定。

 如同系列(五)所說的:這是場元帥也要下場搏殺的戰爭,哪有讓個五分之一攻擊力,指揮4名士兵去打5名對手,會占優的道理呢?還是必須舉個極端的例子──誰敢說林書豪偶像Kidd組織能力差呢?Kidd只大Nash不足1歲,為什麼如今就差這麼多呢?運動能力太差、命中率僅0.325所致。常出現對手5人守4人,導致出現空檔大到Kidd如不出手,就會顯得很卡通的場面。像這樣子,即使諸葛孔明再世,組織起來,只怕也相當費力且事倍功半吧?

 所以啦!場均上場時間28.2分鐘的Kidd,如果進攻參與率不是只有12.41%的話,小牛只怕早就不知喘哪兒去了!進攻參與率27.36%、正常時根本「無解」的「軸心」Dirk Nowitzki,再加上諸多砍將,自有組織的本事啦!

 這一季,Carmelo Anthony的受助攻率僅28.4%,生涯最低。與其說鼓勵他無球跑動等著接林書豪的傳球,還不如林書豪自己先衝鋒,Anthony的取分才能更如探囊取物啊!綜合本系列之前所有敘述,不妨轉個角度,大家折衷想一想,如果真要由擋拆啟動陣地戰,林書豪主導下的尼克,成功模式與其瞄準Nash的太陽,不如朝當年史馬連線的爵士,那進攻風格努力看看。

 先別談什麼化學作用,問題在於Anthony本身命中率只有0.398。如果能有去年初赴紐約時的0.461,就算和林書豪各自黏球、各打各的,也糟不上天去。目前在尼克,林書豪命中率比不知為了什麼蓄意增肥的Amare Stoudemire還高很多;甚至三分球命中率也僅低於Steve Novak。只要合理性不太低,不將自己當成進攻第一選擇,對尼克來說,沒有半點好處;更別提還有6%的小賬加一率呀!

 這樣看來看去,林書豪個人努力的合理目標,應該是Allen Iverson才對。啥?戰神太獨,不宜當成典範?看看受助攻率,林書豪僅16.5%,而Iverson在回鍋七六人前,年年都比林書豪高上至少10%。豪哥擺明了就一進攻終結者啦!身體最誠實;怎樣做最好,想必心中有數才對。

 什麼叫價值?什麼叫地位?絕體絕命關頭,Chris Paul不就一個接一個盤球後跳投自幹嗎?然而,隨著主將、傷兵漸復出,林書豪進攻參與率的確愈來愈低。這不是什麼好兆頭。也沒辦法啦!世事難料,常身不由己。我就看過至少兩次,尼克最後一擊,Mike D’Antoni特地設計三分球命中率0.250的Stoudemire繞出三分弧頂外飆球。奇兵出多了,頭殼會壞掉,想必並非只是醫界流言而已。

 同樣是攻擊發動機,籃球控衛和美式足球四分衛的最大共同點在於:都可以自己幹,也能選擇傳球;最大不同點在於:四分衛球傳出去後,成敗便一翻兩瞪眼,起手無回;隊友更不能拋來拋去玩妙傳;光那個Copm%,便硬就是有板上加釘的重要意義。而控衛,球一離手,別說組織了,很容易會被弄成局外人。但無論如何,衝向禁區口袋包夾時,又覺得可以出手,又想找隊友的首鼠兩端心態,便是產生失誤的溫床;或許也是林書豪3~9呎命中率僅0.395的主因。有些時候,眼看伸手就可觸及籃框,會不會被巴火鍋呢?有可能;但扭腰反手傳球給有重重對手阻隔的跟進隊友,風險也不會更小。

 這就像三分線外想了老半天後,將球傳給隊友;命中率更低的後者想也不想,在更遠的距離將球開出去一樣……「控衛」一詞,不可著相!如果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那就不管多有義氣,都沒有半點意義。

By LEO 2012.02.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LEOL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